方升榜 | 招商蛇口,泰达控股,陆家嘴,湖北联投成四区域冠军


2018.12.08 20:08:53 阅读:1323


区域榜解读


本次产业地产运营商业绩排行榜,以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园区数量为最,竟有50多家,占据榜单半壁江山,当之无愧是中国大陆GDP排行第一的区域。以张江高科、金桥集团、苏州工业园区、临港集团等为典型代表,虽然不少项目一直是行业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园区大多仍是由政府主导开发运营的,玩家显得较为单一。


但细看之后,园区营业收入TOP3没有一家是长三角园区的,TOP8中仅有陆家嘴、常高新两家,还是置于第7、8名,两家营业收入加起来在TOP8中占比也仅8.5%。长三角所有园区营业收入1760.87亿,粤港澳1890.9亿,京津冀1953.5亿,换而言之,长三角派出50多家产业园区运营商,最终仅能打平粤港澳10家、京津冀20家。园区企业平均收入,长三角32.6亿,粤港澳135.1亿,京津冀102.8亿,只勉强超过西部31.7亿。可见,长三角区域做产业地产虽然数量庞大,但盈利能力远不及粤港澳、京津冀


1544179133433036672.jpg

微信图片_20181207183854.jpg


京津冀地区产业地产营业收入高达1953.5亿,所有区域中排行第一位,更有华夏幸福、泰达控股这样的重量级企业,符合京津冀产业园区一贯大开大合的风格。但平均收入只居于第二位,而且长年处于各种主流园区榜单头名的华夏幸福也让出了自己的冠军宝座。方升研究认为,京津冀产业园区大气却不够精致,未来通过区域深耕,将进一步提升运营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营业总收入1890.9亿,平均收入135.1亿。在方升研究百强榜统计中,粤港澳的产业园区数量是最少的,但兵不在多而在精,除了榜单头名的招商蛇口以外,深圳湾科技、星河产业集团等园区项目皆是以精品化、产业生态、宜居宜业美好生活著称于世。


从园区整体数量来看,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仍是产业地产运营商最重点关注的3大城市群,但中西部园区也占到了20%的比例。营业总收入虽只有727.98亿,但平均收入有31.7亿,基本持平长三角。在100强营业榜中,收入垫底的最后5名,中西部没有占到一家。可见,中西部区域产业园区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城市榜解读

 

上海产业园区营业收入居于四座城市第二位,平均收入51.4亿元,处于四座城市最末位的水平。方升研究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海产业园区行业“画地为牢”,发展成熟的金桥、张江等已遭遇到行业天花板,如何有效协调市场化盈利性与国控非市场化间矛盾,走出原来的一亩三分地,寻找新的利润空间?


微信图片_20181207184226.jpg

微信图片_20181207184230.jpg


深圳园区营业总收入1881亿,几乎占本次粤港澳产业地产收入全部。园区平均营业收入高达156亿,四座城市位居第一名。问题随之而来,诸位是不是觉得深圳营业收入这张榜与前面的重复?大湾区毕竟是一整体,深圳更多是代表一座城市的繁荣,粤港澳在分工已明确的基础上,完善顶层设计,加速其他城市的发展。


北京、天津园区运营商数量相对较少,但利润比之上海,还是高出一些。正如前文所言,京津冀地带产业园区最需要就是深耕区域,通过将区域做熟谋求进一步发展。



国控园区大比武


国控园区数量超过75%,但营业收入在方升研究统计的数据中却只占比64%。国控产业园区无论是拿地还是政策支持,拥有难以企及的优势,但往往因缺乏市场化运作,又需要承担政府职能,某些区位、产业有缺陷等不好发展的项目也会分配给国控园区运营。从净利润困难榜来看,有不少国控园区其实营收高,但净利润低,净利润率和净资产回报率都偏低。净利润榜单垫底的20位有些选择的就不是什么优良区域,即便有政府的支持,要发展也不是易事。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国控园区转型最完美的方向就是发展产业运营能力,成为一个市场化主体,依托一二级土地联动开发,结合原有的的融资投资能力推动城市产业发展,通过这种可持续的循环发展,助力城市价值升级。而维持原有发展模式的国控园区只会逐步陷入更大的困境——接受破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