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叶李 | 2025.10.22 16:50:59 | 阅读:25 | 报告下载 |
降价找死,不降价等死。
这是2025年产业地产同行们最无奈的共识。
但当整个行业都在打价格战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园区却偏偏不走寻常路——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
均价卖到6000元/㎡,比周边竞品贵了足足30%,结果3个月就去化95%。
这让人不禁发出疑问,它到底凭什么?
众所周知,针对销售型园区,基本上产品决定生死。
所以,深入了解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园区就会发现,他们存在着通病:载体标准化、产品没特色。
放眼望去,很多园区的规划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的楼层高度、一样的户型分割、一样的“生产+办公”简单拼接。
开发商想着做标准化产品省事省钱省力,却忘了问一句:企业真的需要这些吗?
所以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这次的成功,首要原因就是打造了区域独一无二的定制化产品。
(一)合理的产品定位和规划
当大多数园区还在提供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厂房时,裕廊发展为何会打造独栋多层产品?
方升研究经过现场走访调研发现,目前项目周边园区卖的全是分层产品,近2年市场年均去化约4万方,但看似走量,实则藏着个大缺口。
原来,不管是想打造独立总部的中型企业,还是需要专属生产+研发空间的成长型公司,都在找分栋产品。
可一圈看下来,周边压根没人做这类产品,大量企业的需求被憋着,分栋市场的潜力就像没被打开的闸门,一直没能释放。
直面这一市场缺口,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的产品规划可以说是直击客户痛点。
面向80%的客户,以标准化产品实现广谱覆盖与极致性价比;针对特定行业,则推出适配型产品,在层高、荷载等方面深度契合其生产要求,而对于那些有独特需求的企业,则提供完全定制化的专属解决方案。
(二)户型分割建立差异化优势
在产业园区招商中,仅依赖市场主流户型虽能降低风险,却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因此,除了通过调研锁定热门户型之外,更应主动挖掘市场空白,以差异化产品构建竞争壁垒。
裕廊深谙此道,在规划中不仅站位主流产品线,满足大多数客户需求,更有策略地配置了一批“差异化户型”,瞄准未被充分响应的细分市场。
具体落地上,项目通过精细摸排区域客户需求,科学控制单层与单栋面积,有效控制总价门槛,扩大客户基数。
同时,利用24米的总层高优势,兼顾外立面形象与内部空间效能;提升单层层高和荷载,更利于工业上楼的企业选择。
在园区开发中,定位决定赛道选择,分割策略扩大客群覆盖,承重与空间设计拓展功能边界,裕廊发展以组合策略实现了客户层级的全面覆盖,形成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优势,成为项目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破局的核心支撑。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这句古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这里不再仅仅提供空间,更是“授以企业订单”,以实实在在的市场机遇重构园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当周边厂房均价停留在4000元/㎡,江门同类区域仅需3000元/㎡时,这个以6000元/㎡高价屹立市场的项目,凭什么让企业心甘情愿为其买单?
答案就藏在这种被称为“订单驱动型”的招商模式中。
通过与已入驻的碳纤维企业深度访谈,我们得到了最真实的回答:我们选择的不是厂房,而是稳定的订单和未来的发展机会。
这种模式在本质上重构了传统招商逻辑,它通过园区自身的产业资源和整合能力,为入驻企业提供稳定、长期的订单保障。
但也要注意到,这种合作带有一定的“裹挟”效应。企业若不入驻,就可能错失融入核心产业链的关键机会。
这既是市场资源的高效交换,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威胁。
当然,“给订单模式”也不是谁都能做成功的,需要满足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园区方必须具备强大的订单输出能力,能够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二是企业方需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愿意用当下的空间成本,换取未来的发展空间。
“给订单模式”突破传统招商思路,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资源,有助于入驻企业快速融入当地产业链。稳定的订单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提升园区的企业质量和整体实力,形成品牌效应。
如果说前期的区域研判、产品定位是项目成功的保障因素,那招商阶段的“临门一脚”就直接给项目定生死,直接决定项目能否“活下来”并“活得好”。
从亮眼的销售数据来看,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不靠价格靠品质、服务取胜”的战略得以成功印证。
(一)示范区先行
在项目招商阶段,广州番禺国际总部科技园便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率先打造实景示范区,拒绝让客户停留在对着图纸“脑补”的阶段。
园区将抽象的层高、荷载、柱网间距等空间参数,以及电梯配置、物流动线、生态景观等配套细节,全部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实体场景。
通过对每一处细节的精心打磨,示范区不仅清晰传递出产品价值,更塑造出强烈的“高端感”与“专属感”。
同时也向企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这里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为优质企业量身定制的发展舞台。
这种示范区的打造绝对并非简单的面子工程,而是通过实际的场景化叙事解决“脑补”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不仅极大降低了企业的决策风险,更成为项目在同类竞争中实现售价溢价的关键支撑——因为信任,源于亲眼所见。
(二)锻造招商铁军
裕廊发展认为,招商团队是园区品牌的“代言人”,其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入驻决策。
因此,他们彻底摒弃了传统“人海战术”,转向打造一支专业的招商队伍,采用“1+8”的黄金配置原则——1个招商负责人+8个招商专员,具体根据项目体量进行调整。
同时,特别强调销冠在团队中的关键价值,充分认可其在客户洞察、资源整合与价值传递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并将其视为推动招商目标达成的核心力量,着力构建以关键人才驱动团队效能的发展机制。
为激活团队效能,裕廊还建立了科学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以“按劳分配+重点奖励”为原则,设置分层次的奖励标准。
根据引进企业的类型与质量给予相应激励,并将奖励在招商团队中合理分配,兼顾个人贡献与团队协作。
同时,通过设立“冠军团队”“经营大师”等荣誉计划,不断增强团队成员的职业认同感与成就感。
招商是“价值变现”的最后一环,也是“动态博弈”的开始,它既要匹配前期定位,又要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裕廊发展依托专业的组织架构、明确的招商激励机制及招商样板间的打造,全方位多维度保障项目的招商推进。
裕廊发展的成功,是对“唯价格论”的一次降维打击。当同行深陷价格战泥潭时,他们选择在产品创新、产业生态和长期价值上重仓投入。
其特别的“订单驱动”模式固然关键,但更值得行业学习的,是它对市场稀缺需求的精准捕捉、对招商团队的精兵化打造,以及以价值为导向的激励体系。
这充分证明,产业园区的竞争核心,已从成本转向价值。
本文案例解析基于方升研究出品的《2025中国产业园区年度报告》,若希望解锁更多全国前沿案例,汲取可落地的实战智慧,欢迎深入了解。
想了解更多详细内容:
Andi:+86 165 6402 8222(同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