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园区不会做招商引资?——当下国资平台的困局解析


作者:七禾页 2025.10.21 14:56:48 阅读:39 报告下载

当民营企业逐渐退出园区重资产开发,国有企业正成为产业园区赛道的“头号玩家”,地方政府又因《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新政逐步退出招商一线,国有园区公司已悄然站上舞台中央:它们不仅握有招商引资的“指挥棒”,更成为左右地方产业兴衰的“关键变量”。


但是有一个园区行业公开的秘密,在业内早已心照不宣:很多国有园区公司,其实根本不会招商引资。


不是不想,也并非没有预算,而是一种系统级的基因缺陷。这份不会,可不是不会做PPT、不会陪客户喝酒、不会算政策,而是压根没有一套跑得通的招商体系


放眼全国,九成以上的国有园区公司,都是近一两年才被“赶鸭子上架”:招牌上匆匆把“城投”撕下,换上“产投”“产发”,实则昨天还在融资修路开发,今天就被推到产业招商的最前线。专业的人,没有;招商团队,不会搭;奖励机制,不会定;客户从哪来、怎么谈、如何落,更是一头雾水。产业园区招商引资这门课,他们刚刚翻开目录,就要求交卷了。


1.png


这些国有园区公司,绝大部分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为了招商而生的。他们设立的初衷是为政府开发解决融资平台的问题,而不是为企业解决落地问题。他们最早的KPI可能是完成政府交代的基础设施投资,再到完成政府交办的产业投资,再到如今开始加上地方招商引资任务。


过去招商引资不是他们的原生任务,更像是一道附加题,可做可不做,完成主业,推动土地转让,就能轻轻松松完成全年考核。


但是如今土地财政踩了刹车,产业发展成为各地政府关注的首要任务,他们又被迫从“财政评审、审计流程、国资备案”转向“发现线索、招商谈判、企业尽调、对赌协议”。


但是当真正意义上的好项目出现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不是如何拿下,而是怎么免责。


2.png


我们也接触了很多国有园区公司,他们都不是说不愿意干,而是整个园区班子都是近两年才空降拼凑的。大部分领导都是土木、财务、法务出身,原来的 KPI 是“成本、进度、合规”,如今却被要求一夜之间读懂产业趋势、资本路径、政策窗口与生态体系。


团队本身就不专业,却被要求在市场化的红海里半年满租——这本身就是一道无解的算术题。


招商早已不是“喝酒+政策”的年代,但定绩效的领导不管这些,层层加码,最后只能把压力转成内耗。总部没有产业大脑,项目公司没有火力支援,流程没有一张标准化作战图,招商人员七成以上是从行政、人事、后勤“转岗”救急;抛开关系户,剩下的也大多没算过毛利率、没读过商业计划书、没跑过客户供应链。


招商引资这活,现在没那么容易。但是定绩效的领导不管,下面的国有园区公司也不会,即便层层加码,最后也没法强逼实现。


一支真正能打仗的招商团队,他一定要对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市场趋势有深度研究。紧接着,他们得像竞品分析师一样,把周边园区所有政策、产品、价格、配套拆成雷达图,找到自家那块唯一且醒目的突出优势,然后在每一次路演、每一条推文、每一通电话里反复放大——让客户在比对中一眼认出:这就是给我定制的园区。


而不是把一张“刚拼好”的行政班底直接推上赛道——昨天还在修路的施工队,今天就想拿百米金牌,枪声一响,最先摔的一定是自己。


3.png


当国有园区公司被一把推上市场化赛道、肩挑“快速去化—产业升级—税收倍增—人口回流”四重指标时,内部却还在沿用传统政府部门或是城投公司内部的考核体系,导致招商人员,并不追求短期业绩,只要把文件做厚、照片拍美、PPT刷绿,就能年终评优,最终上下糊弄,全是面子工程。


纸面皆大欢喜,现场鸦雀无声,年底一看:绩效全员“优秀”,园区依旧“鬼城”,企业一家没来,这不是谁的问题,这是考核表从第一行就写错了方向。


真正想干事、想挣钱的招商人,一脚踏进国企,却像被捆了机制体制裹住手脚。干多干少一个样,工资条只认行政级别,不认到账资金;评职称、升职务,拼的是年限和笔试,与客户落没落地无关;市场化薪酬被“工资总额”锁死,奖金比例低到不如去一杯奶茶。


当激励机制只剩“精神鼓励”和“年终优秀证书”,再野狼也要变咸鱼。没人愿意凌晨飞深圳、蹲客户、啃商业计划书——反正签回十个亿,也涨不了一千块。


于是大家默契“躺平”,把希望寄托在企业自己看上我的玄学上,等园区填满,不如等他变旧,再迎下一轮旧改?


4.png


招商引资从来不是“招商部单挑”,而是一场“内外双循环”的团体战:对内,要把规划、建设、运营、财务拧成一股绳;对外,得让政府条线、高校院所、协会、基金一起抬轿子。


可现实是,在国有园区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不只是很难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甚至缺乏有效沟通。


招商说“客户要8米层高”,规划答“规范只允许6米”;运营嫌物业标准高,财务怪补贴风险大,大家KPI互不交叉,会议桌上永远“各唱各的调”,一个需求拖三个月,客户热情早凉透。


外部,领导出面拍胸脯时,地方政府的各职能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等外部主体都会全力支持。一到真正落地,公章、环评、能评、人才认定,瞬间变成“季候风”,窗口今天开、明天关。高校实验室、产业基金、协会资源更没人牵头对接,招商部只能左手递协议、右手递致歉信。


当“协同”只靠微信群里的@全体,政企联动缺乏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永远停在PPT的“战略签约”那一页,企业落地,自然被卡成慢动作。


5.png


当国有园区公司仍把招商当成行政任务,照本宣科,就只能在聚光灯下反复暴露短板。


产业赛道没有编制可躺,企业投票会比审计更无情,你慢一步,企业就去隔壁城市,你空有资产,他要产值增长,你谈合规审批,他要的是场景。要想真正赢得项目,必须从内部改变——把融资平台基因真正改写为产业平台基金,让规划、建设、招商、运营在同一个账单中对标。


唯有把招商拆解成可复制的流程、可算账的模型、可追溯的责任,把招商成果捆绑进奖励体系,才能逼出团队的专业能力,才能让园区从鬼城变成雨林。


今天的产业园区,早已不是“给地、给政策”就能坐等企业上门的年代,土地和项目储备都不再稀缺,稀缺的是把空间变成产业增长极的专业能力。国有园区公司必须把自己从“融资平台”体系化地升级为产业生态运营商。否则,下一轮地方债务重组的清单里,等不到掌声,只有被并购、被整合的编号。


当然,地方政府也要给这些“新学生”留出专业成长的周期与试错土壤:允许他们招错一个项目、赔一笔学费、换一次团队,而不是用传统城投的考核尺子,一季度一问责、半年一换人。毕竟,没有谁是凭空成功的,产业能力不是文件里批出来的,是时间、机制、人才与教训一起熬出来的。


针对国有平台公司在招商体系缺失方面的问题与需求,我们推出了2025方升中国产业园区培训·第11期,围绕招商破局指南——操盘手实战策略及经验分享。


拆解产业园区全周期招商体系,剖析每个环节的关键要点与操作技巧,构建完整的招商框架,享招商团队激励机制、协作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法,助力打造一支专业高效、执行力强的招商铁军。


2025年方升中国产业园区培训第11期《招商破局指南,操盘手实战策略及经验分享》,即将于11月13、14日在深圳举行。本次培训将围绕高效招商体系、销管项目实战复盘、深圳市场化经验、深圳本土标杆企业考察四个亮点展开。

期间我们不仅将与各位嘉宾一同走进“零租金”先行者——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探秘其始终处于领先的商业模式,还将与来自裕廊发展集团、木棉中国集团、东莞天安数码城的招商操盘手一同揭秘“在下行市场,如何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招商铁军。”

 

地点:深圳

时间:2025年11月13-14日

方升培训门票(单次):6800元/位

 

 

欢迎大家报名,联系说明“官网”有票务优惠

Andi:165 6402 8222

或添加微信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