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频出、城投命运转折,招商引资路在何方?


作者:七禾页 2025.08.05 15:05:40 阅读:22 报告下载

2025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城投要全面出清”;紧随其后,国家发改委连续发声,直指“内卷式”招商与无序竞争。从“招商引资”到“城投出清”,从“地方补贴竞赛”到“国企市场化转型”,一系列政策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地方政府、国企平台、市场主体的深度重构。


640.png


过去十年,地方招商的逻辑是“拼政策、拼补贴、拼土地”——谁给得多,项目就去谁那儿。结果是出现了一批“候鸟式”企业,哪里补贴高就去哪里;地方政府陷入“内卷式”竞争,恶性压价、重复建设;市场扭曲,资源错配,优质企业反而被劣币驱逐。


自去年《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以来,已明确招商引资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组成部分。在7月31日的会议中,国家发改委再度明确“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鼓励地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进行精准招商,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落地,进一步明确招商不是“抢项目”,而是“育生态”。


然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反内卷”,我有几个问题想问,招商引资禁止的具体标准究竟是什么样的?自《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颁布以来,行业内普遍反映不知何种优惠政策既不违规又能助力地方招商。于是,许多地方选择“躺平”,认为不作为就不会犯错。但这是“反内卷”想要达到的效果吗?


第二个问题,一线、二线城市相继出台的免租金政策是否也算“内卷”?其尺度究竟在哪?是否全国各地都可效仿?最终是否由地方平台公司承担“优惠政策”的风险?


微信图片_2025-08-27_152926_696.png


过去二十年,城投承担了地方政府“借钱搞建设”的功能,但也积累了大量隐性债务。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投平台数量超过1.2万家,总资产超300万亿,但真正具备市场化盈利能力的不到20%。


中央最新定调:“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这意味着2025年是“退平台大年”,年内预计将有超5000家城投完成“退平台”。对于城投出清,无非就是整合、注销、转型这三条出路。城投需要从“政府提款机”的角色,转变为“市场的竞争者”,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专业化发展。


以产业园区为例,众多城市的园区由不同城投负责开发、招商、运营,因重视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园区资源错配和浪费。专业的事应交给专业公司去做,资源整合、专业化发展将是国资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针对国资最关键的考核问题,逐步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市场化用人机制与激励措施。城投的市场化转型必须与体制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同步进行,二者需双管齐下,协同推进。


那么上文提及的地方平台公司“零租金”的新政明显不符合市场化规律,市场化的决策不会让他们选择“赔本赚吆喝”。城投不是“政府工具”,而是“市场主体”。


在“统一大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城投公司,离开土地优惠、税收返还和财政补贴“三板斧”后,新的招商逻辑必然是围绕产业发展诉求,通过生态招商解决企业上下游配套问题、场景招商解决企业场景应用问题、基金招商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等方式,从产业运营端赋能招商引资。


微信图片_2025-08-27_152930_426.png


这一轮政策转向,本质上是对过去二十年“地方政府+城投”模式的系统性纠偏。地方政府:从“运动员”回归“裁判员”;城投:从“政府马甲”回归“市场主体”;民营企业:从“政策套利”回归“产业能力”。


这不是一场“风暴”,而是一场“迟到的市场化”。谁先转型,谁先受益;谁不转型,谁被淘汰。


以上更多的是个人的观点,那么大家认为目前破局“内卷式”竞争最大的难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