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山一把锁 | 2025.08.27 15:09:23 | 阅读:32 | 报告下载 |
今年3月,深圳“零租金”横空出世,给了市场沉重一击。时隔一月,成都紧随其后,乘势推出了“零租金”。此后,杭州、广州等地也纷纷效仿,出台“零租金”政策。
毋庸置疑,“零租金”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既能让国有企业的闲置资产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为需要帮扶的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
可是,“零租金”的出现,真的能拯救越来越高的空置率?真的能实现经济、产业的双腾飞?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有待考证。
其实,更多城市推出“零租金”政策,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因为,相较于提高园区的运营能力、服务能力,又或是招商能力,“零租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简单得多,效果也更明显。
而且,虽然说是“零租金”,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企业都能来的。
要么是新兴企业,要么是科技企业,要么专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只有经过严格筛选之后,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有资格入驻园区。
“零租金”也不完全是“零”。比如深圳,是“签1年免1年,签3年免2年”的梯度免租模式;成都则是“首年0租金,次年租金减半”。
不过,在空置率持续攀升的当下,从地方政府的视角来看,与其让园区闲置,倒不如通过“零租金”的方式先吸引一批企业入驻。
这样,不仅可以将闲置的资产转化成可孵化的资源,在入驻企业本身具备发展潜力和成长性的情况下,“零租金”在某种程度上,还提前锁定了它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一旦这批企业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不仅会从内部吸纳更多载体空间,园区也能收获一波企业成长带来的红利。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绝对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可问题就在于,“零租金”只是在极少数园区实施,并不是所有园区和城市都能推出这个政策。
当同一区域内,某个园区推出了“零租金”,而其他园区没有跟进,那么,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其他园区就不得不采取降租金或延长免租期等方式,以此来赢得企业的青睐。
如此一来,不仅会让其他园区被迫卷入到租金“内卷”的浪潮当中,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态势,国有园区的运营风险也会随之增大。
本来,国有园区的盈利模式就比较单一,面对“零租金”的诱惑,很多企业也会要求迁移到免租的园区,这不仅会让园区的收入锐减,其资金链也要承担更大的压力。
还有就是,“零租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实际上,“零租金”根本没办法解决企业在技术匮乏、人才短缺等方面的问题,过度依赖租金减免,不仅会引发恶性的“政策内卷”,部分园区还可能因此陷入“低价竞争—服务降级—产业空心化”的恶性循环。
短时间内,“零租金”确实能吸引一批企业入驻园区,但长远来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租金过低的情况下,不仅会让园区收入锐减,背上更沉重的运营负担。长此以往,园区可能连基本的运维都成问题。
当下,园区之间的较量早已突破了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又或是低租金这类单一优势的局限。
随着企业对园区要求的提升,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载体,而是希望园区能够搭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我们都知道,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服务的需求是有明显差异的,这就对园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初创型企业,它们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市场渠道有限、人才招募困难等问题。因此,园区除了提供低成本空间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为其提供政策解读、技术转移转化这类的增值服务。
对于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它们的核心诉求则更多聚焦在规模扩张与运营效率的跃升上,面对产能不足、供应链管理复杂等问题,它们更需要园区能够搭建起产业与金融协同的服务桥梁。
一方面,提供供应链对接、市场推广支持等产业服务,帮助企业优化运营流程、拓展市场版图;另一方面,开展供应链服务、股权融资等金融支持,为企业注入发展资金,破解资金瓶颈。
实际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需求必然是千差万别的。面对这些企业,园区不仅要深入了解它们的个性化需求,还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服务能力。
然而,除了具备优质的服务能力外,伴随着产业发展不断向深水区迈进,能否搭建起完善的产业生态,正逐步成为园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在技术飞速迭代、产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下,单一企业受限于自身资源和能力,是很难独立覆盖全产业链技术的。
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产业分工愈发精细的当下,企业受自身资源匮乏与能力局限的双重制约,往往很难实现对全产业链技术的全面覆盖。
就拿初创企业来说,在成长初期,各类难题如影随形。可是,如果园区具备完善的产业生态,企业就能借助技术嫁接和跨界融合,充分吸纳生态体系内的创新要素,打破“孤岛式”研发的困局,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园区搭建的共享资源池,大幅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边是招商难度的持续飙升,一边是空置率的不断走高,整个园区市场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不过,在方升研究近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充满挑战的当下,仍然有一批园区走在了行业发展的前列,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以下简称“工业园区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工业园区集团是福州左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左海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是负责福州市工业(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与运营的核心主体,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园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为一家深耕城建领域的标杆国企,自成立以来,工业园区集团便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转型升级,深度聚焦园区开发运营赛道,以扎实稳健的步伐推动园区标准化建设与科创走廊的蓬勃发展。
我们都知道,现阶段企业对园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除了基础的载体之外,企业更希望园区能够帮助其解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因此,为了满足企业的多元化服务诉求,工业园区集团主动出击、积极求变,在服务能力的构建与提升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考虑到不同阶段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工业园区集团以企业全周期需求为导向,创新打造了一套“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经济”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为企业从萌芽到壮大提供全方位支持。
为了推动园区运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工业园区集团大胆创新。成功打造了“i工业园区”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将招商租赁、智慧通行、物业管理等多项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实现一站式高效管理。
并且,同步搭建U厝网数字化系统,通过租客端APP、微信小程序等全渠道服务端口,切实提升入园企业职工住房租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在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关键时刻,工业园区集团挺身而出,积极布局产业投资领域,不仅设立了产业投资基金,还成功组建了规模达5亿元的晋安三创基金,为入驻企业注入资金“活水”。
截至目前,工业园区集团成果斐然,已完成30个项目的初筛、10个项目的现场尽调,并成功投资了新能先锋、沐曦半导体等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对完善产业生态的迫切需求,工业园区集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搭建了一套系统完备、功能齐全的产业生态体系。
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园区集团主动作为,依托A2-B光电产业园、义序海峡科创城等重点项目,成功组建了覆盖重点产业链的功能性党组织联盟,形成了“产业链党建联建”的大格局,成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与优势的互补。
A2-B光电产业园(效果图)
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集团进一步发力,在湖塘科创园等重点产业园区设立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金融对接、技术转化等“一站式”服务,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发展更顺心。
不仅如此,工业园区集团还积极与11家民营企业开展产业链党建联建活动,联合组建了“红链招商服务团”。针对光电芯片、汽车电子等产业链环节精准定向招商,并推行“3+8+5”园区标准化服务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针对产业链难以高质量协同的问题,工业园区集团没有退缩,大胆探索“工业上楼”模式,不仅在福兴经济开发区成功打造区域内首个“工业上楼”项目—A2-B光电产业园,还成功构建起“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的产业生态闭环。
实际上,无论在服务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是在产业生态体系的搭建方面,工业园区集团都成果斐然,这不仅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更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福州方案”。
历经多年发展,作为一家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工业园区集团始终将“产业兴国”的使命扛在肩头,以坚定的信念践行国企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时代浪潮中展现出了国有企业的中流砥柱作用。
依托深厚扎实的业务根基,工业园区集团一路披荆斩棘。截至目前,已在福州这片热土上精心布局了33个园区及项目,开发用地超3.7万亩,总投资逾819亿元。
在产业布局方面,工业园区集团业务范畴广泛,成功覆盖了海、陆、空三大核心领域,并深度涉足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临空经济及临港产业等多个前沿行业,这不仅实现了市域范围内的全方位渗透,还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工业园区集团将坚守初心,以“工业企业集成服务商+科创合伙人”的双重身份,全力以赴推动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用切实成果奠定自身作为海峡国企园区领军品牌的地位;同时,以稳健扎实的改革举措,不断拓展工业园区的开发版图。
与此同时,集团将紧密围绕福州市实体经济能级提升的核心任务,加速推进工业园区的标准化建设,激发产业升级的活力,实现效益大幅增长,再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产业生态,为福州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