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七禾页 | 2024.12.31 10:07:30 | 阅读:823 | 报告下载 |
2024年接近尾声,回顾产业园区行业,哪些新闻事件对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年将至,岁月更迭,又到了方升研究盘点年度事件的时候了。我们的标准依旧,主要围绕那些对于产业园区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
让我们对2024年产业园区行业的大事件进行梳理,按照事件类型对全年的重大事项进行分类,并简要探讨这些事件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招商巨变
在6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定于2024年8月1日期正式施行,其中条例第十条,针对各地税收优惠和财政奖补,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纳入审查范围。在这之后上海发布《上海市招商整改任务清单“二十条”》,要求立即清理与税收挂钩的产业扶持政策,全面禁止“税收优惠政策”招商行为,随后众多地区也相继出台清理、废止违规出台的税收返还优惠政策。
随着《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施行,最直接的便是解决“内卷式”恶性竞争,确保招商市场规则的相对公平,让招商引资回归理性。促使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更加注重城市大生态圈、产业小生态圈的打造,提升区域对于产业的综合吸引力的同时,促使各地政府锚定自身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避免产业的同质化发展,打造最适合自身的产业切入点,培育本土产业,推动本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对于政府来说,招商引资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政府逐渐退出招商第一线,从而众多地方政府裁撤招商部门,成立市场化的招商公司或是由平台公司直接担负起招商工作。那对于平台公司或是招商公司来说,她们在政府关系方面更具优势,但是市场化的招商能力尚显不足,无论是团队组建、招商模式、产业专业性等方面都尚显不足。
并且随着平台公司走到招商引资的一线,“管委会+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合作方式亟需优化,政企分离,却又能双方互补、互相借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起到“1+1>2”的效果,弥补一些平台公司相比与市场化企业机制体制、团队专业性等方面的不足。
除此之外,各地都在进一步提高资本招商的重要性,来弥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行之后招商吸引力的缺失以及本土企业的资助培育,缓解招商引资的困难局面。为了打破国有产业投资机制体制的问题,各地都相继出台了“容亏率”新政,推动资本招商、产业投资的专业化、快速化发展。
化债新政改变国企模式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推出了12万亿化债新政,加上之前出的2万多亿,新一轮化债已经超过14万亿,力度史无前例。
随着超大规模的化债出炉,缓解了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的债务压力,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新一轮的产业发展之中。但是对于平台公司而言,虽然此次化债新政缓解了眼前的债务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国有平台公司也必须要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分割销售放开,土地监管升级
在今年3月1日,上海正式实施了《关于加强本市涉产业用地企业股权变更联合监管的通知(试行)》进一步强化了产业用地监管,随之而来的是包括昆山、增城等地都开始实施了类似政策,这对于产业园区运营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在去年年底成都新规将多层厂房分割销售比例放宽至70%之后,今年多地都相继放宽了分割销售政策。一方面是为了激发民营园区运营商重资产开发的意愿,另一方面,在如今的产业环境之下,地方政府也能意识到如今愿意投资购买厂房的都是优质企业,不仅代表企业发展相对较好稳定,短期内不存在企业流失的风险。
工业用地市场回归理性
从上半年开始以小米、蚂蚁集团为代表的实体企业相继退地,标志着产业园区行业土地增值时代的落幕。随着近几年产业发展的明显降速,载体空间出现了明显的供大于求的情况,单纯的载体销售模式、土地增值逻辑已经走不通了,非专业化园区、非专业化玩家将逐渐出局。
新一轮产业大转移
9月25日,国家层面印发文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自去年底起,众多关键会议及重要文件纷纷强调了“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战略。
然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样遭遇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激烈竞争。中西部地区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考验着每一个中西部城市产业大环境的构建,也离不开各个产业园区小环境、产业生态的构建。
经开区40周年,苏园30周年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的第40个年头。
从最开始的14家到最新的229家,从分布于沿海的12个城市到遍布31个省(区、市)……40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由东到西、由点到面,承载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使命。
但是,随着产业发展逐步迈入深水区,曾经风光无两的经开区,现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该如何因地制宜,推动经开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将是每一位经济开发区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今年,苏州工业园区迎来了其成立的第30个年头,这一项目是由中新两国领导人亲自策划并推动建立的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30周年纪念。在最近举办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园区取得的显著成就得到了总结,其中包括累计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进出口总额三项关键指标均突破了万亿大关。
中纪委直指产业园区发展乱象
9月份,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了一篇名为《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唤醒“沉睡”资产》的文章,再到12月3日,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又刊发了《深度关注丨护航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一文,揭开了产业园区招商的诸多弊病。
地方政府与产业园区亟需转变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加速激活存量资产,此乃当务之急。
如今招商环境变天,只有围绕产业发展,坚持专业化、长期化、生态化才能在如今的市场化竞争中取得先机。这不仅仅是对于产业园区的要求,也是对于各地政府的挑战。
“管委会+公司”急需成熟模式
自8月1日起,《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招商指标的具体责任已从管委会转移至地方平台公司,“管委会+公司”原有的合作方式、角色定位急需转变。
如今的市场化招商推动了更深层次的政企分离,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割裂,而是需要管委会与公司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市场化的机制与政府优势相结合,这才是促进该模式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管委会+公司”模式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问题的出现在所难免,新事物的发展本来就需要时间空间,及时改正、纠错才是关键。
工业上楼热度消退
从2022年年底到2023年,从大湾区开始掀起了一股工业上楼热潮,席卷全国,但通过方升研究持续的解读工业上楼他出现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向更多业内人士阐述清楚了这一模式的局限性。
特别是在如今产业招商引资更加激烈的当下,城市和园区需要围绕当地的制造型企业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轻生产、研发中试、生产办公一体化等更贴合企业需求的产品,而不是一定要大面积推广“工业上楼”产品。
如今的产业环境,企业选址更加谨慎,选择园区时往往货比三家,甚至货比三十家,主导权在企业手里,打造一个契合企业需求的园区产品,搭建一个专业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远比盲目提容积率来的重要。
投资解绑,打开“容亏”大门
今年下半年,上海、广东、湖北、四川等地纷纷为国资开启“容错”大门。各地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提振国资投资信心,带动国资投资热情,利用资本招商,缓解《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之后的招商困局。
但是目前来看对于招商引资的帮助相对较小,也并非都能适合推动资本招商,产业投资最合适的领域还是针对当地中小微型企业的孵化,通过小规模的投资扶持当地企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区域内的产业基础。
低空经济热潮
今年,低空经济的风头无两,自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至此低空经济正式成为当下的产业宠儿,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超过20余个省份明确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重点布局。目前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不仅需要与各种应用场景和需求紧密结合,也需要所在地具备成熟的产业配套以及上下游产业链。
低空经济产业将成为来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争夺的新战场。
特朗普当选影响经济形式
特朗普当选之后最大的影响可能还是在加征关税,不仅可能直接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也将限制中国通过第三国对美国的间接出口,这对于中国外贸出口来说将是一个坏消息。
另一方面特朗普依旧将主张高端制造业回流,冲击中国制造业,这会让中国制造业的日子更加难过,但也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自主转型。
负面新闻影响营商环境
今年8月31日,山东青岛崂山区一女子驾驶路虎车逆行插队不成,殴打对向正常行驶司机,致其口鼻出血;今年7月,煤油罐车未清洗混装食用油等等一系列负面社会热点新闻,在如今招商引资、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社会环境、营商环境也逐渐成为了产业企业和人才进行城市选择之时的重要参考。
《黑神话:悟空》大热背后的产业逻辑
《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游戏产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新质生产力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从粗放式、快节奏转向精细化发展,通过完善的人才培育、产业升级、资本投入与市场化机制,推动技术革新、文化融合、产业迭代。